您好,欢迎来到 大农场·JT!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六盘水市:丰收耕植大地 幸福充盈笑脸
    2020-09-24 17:20:56发布   浏览 65501    评论数 0

        提要

      清秋半轮,万粟丰收。

      九月,磅礴乌蒙,处处好秋色,家家庆丰年,好一幅金秋盛景:或是软软秋阳下提篓采收的倩影;或是绵绵秋雨里弥散的一缕芬芳;抑或是父老乡亲共话桑麻焕发的容光。

      时光指针沿着二十四节气的表盘滴答前行,春耕夏耘,为的只是秋分这一刻的酣畅:岁稔年丰,天心满月,这份朴素心愿里,充盈着的是城与人对一季丰收的殷殷期盼。

      念好“山字经”,做足“特”文章。近年来,地处乌蒙腹地的六盘水市想在高处、谋在深处、干在实处,用土地的丰收、产业的丰收、人民的丰收为奋斗详尽注解,为发展强基固本。

      数说丰收

      今年1至8月,全市已生产干茶6519吨,产值14.43亿元;猕猴桃产量今年预计2.5万吨,产值7亿元。

      今年1至8月,六盘水刺梨加工企业共实现产值1.46亿元,营业收入1.22亿元。

      土地的丰收 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

      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煤炭基地,六盘水市农业生产“先天”条件并不好——山高沟深,耕地零碎,山地占97%,耕地中25度以上的占47%,“高、少、碎、瘦”特征明显。

      “先天”不足,躬耕农业必然掣肘重重:海拔高,适宜种植农作物有限;耕地少,农作物产量“天花板”低;地破碎,农业机械少“用武之地”;土贫瘠,土壤保水保肥难。

      多重因素叠加,困局难解——早些年,六盘水“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一度“进退维谷”,再加之“唯粮是农”的思想束缚,仅靠种玉米、土豆,地里刨食的农民腰包干瘪依旧。

      “土地,不能仅是‘失业保险’,更要成为‘绿色银行’。”六盘水市决策层深刻洞悉农业产业发展大势,于2014年提出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

      2018年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号角吹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乘势而上,进“经”入“特”成六盘水农业发展“方向标”。

      理念指引方向,聚焦“种什么好”与“种好什么”,跳出传统农业思维定势,六盘水综合考虑地域资源、种植习惯、市场导向等多重因素,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八大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走产业化、差异化的山地特色农业路子。

      于“不可为”处“有为”;于“可为处”大有作为。一样土结百样果,依托农村产业革命,六盘水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土地“改头换面”,迎来蜕变新生——

      大山臂弯里,得益于提质增效纵深推进,水城县野钟乡村民崔子和家种植的三亩余地刺梨,刺梨单株产量最高有60斤,今年毛收入总计有13000余元,同比去年增收1000多元。

      “这段时间正是刺梨采摘的黄金期,我每天都得请3名工人帮忙,摘1斤刺梨付他们5毛的工钱。”共话丰收,崔子和笑颜绽放,一改早年“瘦”土难出“金”的眉头紧锁。

      贵州屋脊上,产业革命春风越过山水千程,吹拂这片曾经只开韭菜花的高寒之地。借气候布产业,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村民李大尹错季生产、错峰上市的赤松茸成市场上“俏销品”。

      “我们这种了7亩赤松茸,现在正是采收旺季,每天采收数量平均在100多斤,9元一斤,市场上供不应求。”以“时间差”抢占市场高地,在李大尹心中,高寒不再是苦涩代名词。

      ……

      “土里刨食顾温饱”彻底成为历史,“背向青天面朝土”正在成为回忆,而今,在六盘水,土地早已超越了传统果腹蔽体的生存依赖功能,成为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数据无言,却为实证。目前,六盘水猕猴桃、刺梨等优势特色产业达397.34亩,建有千亩以上集中连片产业基地282个,省级农业园32个,产业革命成效初显。

      产业的丰收 变“粗放量小”为“集约规模”

      9月上旬,一场与丰收的“甜蜜约会”在六枝特区龙河镇万亩猕猴桃基地拉开序幕,这一“邀约”,别开生面,主题明确——举办2020年凉都猕猴桃产业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一组“飘红”数据公之于众:截至目前,六盘水市猕猴桃产业面积超过20万亩,预计今年全市猕猴桃总产量达到2.5万吨,商品果率达75%,与去年同比大幅提升。

      果实累累作为丰收的符号,是对农民丰收喜悦的直观表达。视野之内这番斑斓收获之景,是六盘水做精一枚果,延长“一条链”的生动缩影,亦是其作为农业弱市异军突起的实践剪影。

      时间回到20年前。2000年,340亩试种红心猕猴桃从四川远赴水城县猴场乡猴场村“安家”,2008年这批猕猴桃进入盛果期,品质胜过原产地,一经上市即被抢购一空。

      品质上乘,早些年规模上却稍显滞后。2012年,六盘水猕猴桃种植面积仅有1.76万亩,“小、散、弱”特征明显,怎么种、如何卖是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最大的顾虑。

      寻根溯源,原因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业经营体系有“分”无“统”,农民单打独斗向土地要产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竞争之间矛盾重重。

      以问题为导向,2014年,六盘水决策层针对农业农村发展中资源、资金、人力资源“三个分散”瓶颈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以此为开端,革新组织结构的探索渐行渐深,农村“三变”,实现生产要素从零到整;“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两相用力,产业筋强骨壮。

      数据是成绩最好的表达——目前,六盘水市共有234个龙头企业、900个合作社深度参与“三变”,54.93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达182.62万人。

      “以前我是贫困户,现在在基地务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还学到了不少种植技术,加上分红,一年下来收入也有五六万元。”贵州润永恒猕猴桃基地技术管理员李如明说。

      土地由“散”到“聚”,资源的优化配置,革新了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观念,促使产品链与产业链环环相扣,供应链和价值链互促共进,绿色、生态、高效成为发展共识。

      以猕猴桃产业为例,跳出只卖鲜果的思维桎梏,善于把煤矸石“吃干榨尽”的六盘水人,这一次把发展重点落在了把猕猴桃“吃干榨尽”上,旨在向链条延伸要附加值——

      如今,六盘水已建成弥你红生态食品加工园,形成了果酒5000吨、饮料1000吨的产能,猕猴桃果汁、果脯、果酱、休闲食品及生物萃取、美容产品等已研制成功。

      凭借猕猴桃的魅力,六盘水奋力打造的一条集“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勺米至猴场百里猕猴桃产业带已亮相水城县,未来,该市还将建设猕猴桃博物馆、猕猴桃小镇。

      百姓的丰收 变“工强农弱”为“同奔小康”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农之一字,始于勤,而成于智——偏隅西南,深居乌蒙,困与穷曾是世居于此的农民挥之不去的记忆。改写贫困历史,六盘水借农业露锋起笔,书写减贫奇迹。

      曾经,全市4个县(市、区、特区)中,有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县,表象背后,是工强农弱的发展瓶颈,是城乡、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困境。

      审视这份单薄的三农“家底”,肩扛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千钧重担,六盘水将减贫实践的战场放在农村,将攻城拔寨的重心落在未脱贫人口,尽锐出战,聚力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在脱贫攻坚伟业中打下了厚重的“三农”印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数年积淀,六盘水农业发展有声有色,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其势已成,流转费、务工费、入股分红等成就最真挚的笑容,定格成欢欣的长镜头——

      在六枝特区新场乡,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金涛2016年毅然地舍掉“铁饭碗”,当起“新农民”,创立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巧借好生态,养殖万头凉都跑山猪。

      莽莽群山,留下了同奔小康、艰辛跋涉的道道履痕,也留住了他反哺山乡的真心一片。“我们每卖出去一斤猪肉,就有1.2元是用于扶贫。”这是王金涛揣着的一本“脱贫账”。

      以农业发展为“支点”,撬动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新局面,六盘水成效卓著,数据可为佐证:依托“三变”改革,受益产业扶贫,2019年六盘水贫困户户均分红达2340元。

      善施产业扶贫策,六盘水用全市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出列在乌蒙大地上书写了减贫摘帽“新答卷”,彻底作别区域性绝对贫困历史,千年渴盼,一朝梦圆。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立足当下,如何把短板补得更扎实,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六盘水决策层善思善行——实施“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工程,基础在菜园,目的是小康。

      “自家的地,科学种植,品质好、纯天然,我们放心!”正值时蔬丰收季,盘州市海坝村村民余美术走进“小康菜园”,现采现摘现烹饪,端上餐桌成可口佳肴,她打心底满足。

      余美术道出的是个人感受,也是更多百姓的心声。六盘水共打造“千家万户小康菜园”11.37万户,栽种棚架附作物48.91万株,种植蔬菜6158亩,栽种果树8.34万株。

      作于细,方能成其大。在凉都,因“小康菜园”,丰收的内涵愈发丰厚,“边角地”的丰收成就了一份多元的“小康菜谱”,也饱含民生关切:百姓能吃饱吃好,脱贫致富才有谱。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此刻,行走凉都,入目皆山景依旧,产收双增情更浓。且放眼,山间的绿意滔滔,田坝的连片金黄,山寨的欢歌笑语,收获的美好一如诗中所写——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
    我要说两句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