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六宝”
2021-11-19 16:28:20发布
浏览 12858
评论数 0
笔架亦称笔格、笔搁,即架笔之物也,中国传统文房常用器具之一。书画时在构思或暂息藉以置笔,以免毛笔圆转污损他物。为古人书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铜笔架,清,故宫博物院藏
笔架历史
南北朝时就已有笔架的记载,但传世品还不曾发现。唐代笔架流传下来的极为罕见,但从文献来看,此时的笔架已经成为文房的常设之物。
掐丝珐琅牧羊人笔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笔架传世品和出土物较多。考古发掘有影青瓷笔格水注,漆笔格、水晶笔格和青玉笔格等。宋代笔架的形状大致有以下三种:一为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凹孔用来搁笔;一为上窄下宽的长方形,上有几个圆孔和一个长方形凹孔,长方凹孔用来放墨;一为山形,而以此种形式的笔架最为多见,山峰或陡峭,或平缓,峰峦少则五个,多达二十。
元代笔架其形多为山形,宋代前两种样式已不见有。山形笔架的山峰较宋代明显减少,一般为四、五峰。
黑漆描金莲蝠纹宝座式笔架,清,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笔架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其材质更加多样,不但有珊瑚、玛瑙、水晶,还有瓷、玉、木等。明代笔架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这从明代文人著述多有“笔格”条目可知,如高溓《燕闲清赏笺》、屠隆《文房器具笺》、文震亨《长物志》等。山形笔架为明代主流,峰数一般不过五峰。
清代笔架更胜明代,而以自然之物最为名贵,如乾隆皇帝为之赋诗“茸长八叉老,蜕然去不留……雅宜供架笔,毛颖本同游”的鹿角笔架。清代笔架从形状上可分为传统的山形,山峰较为粗壮,多用镂雕、彩绘等进行装饰;象生形,以动植物的形状起伏搁笔;天然物,如前边提到的鹿角等。
笔架材质
笔架的材质一般为瓷、木、紫砂、铜、铁、玉、水晶。其中实用性的笔架以瓷、铜、铁最为普遍,观赏性的则以玉笔架最为典型。明代以后,文人们对文房用具的追求逐渐高起来,不但要求有与“笔、墨、纸、砚”相配套的文房用具,而且实用性的同时必须具有观赏性。
因此,作为当时文人雅士追求悠闲雅趣生活的一种象征,雕工精湛的玉笔架在明代极为普遍,有青玉、白玉等,形状以山峰形居多;而到了清代,玉笔架的雕工更为繁缛,特别是工艺味道浓郁。
木质笔架的年代较为久远,但传世品不多见,以明清两代的器物较为常见。有紫檀木、黄杨木、沉香木等。紫檀木笔架沉稳,且不易碎,为笔架中的精品。黄杨木笔架在清代较为常见,质地坚韧致密,色泽浓郁,特别是牙黄色的色泽有古朴之美。
瓷质笔架最为普遍,特别是明清之际,样式更为丰富,流传更为广泛,不仅适用,而且讲究观赏,质精形美。迄今所见最早的瓷质笔架为江苏无锡北宋中期墓葬中出土的影青瓷兽形笔架水注,为一件笔架和水注两用器物。明代中晚期是瓷质笔架的大发展时期,而且笔架的形状各异,除实用之外,可供把玩。色彩艳丽,制作精巧,丰富了笔架的表现形式。清代瓷笔架以乾隆朝制作最精,以山形笔架为例,较明代更为自然随意,极富天趣。乾隆时亦有笔船传世。
玉质笔架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在宋代时已经出现,明清时广泛流行。从传世品看,宋代玉笔架为山形,峰柱较矮,峰顶齐平。此时的玉笔架以实用为主,故不见有过多的雕琢痕迹。元代玉笔架已经追求人工雕琢的艺术韵味,有文人情趣。如青玉镂雕笔架以青玉镂雕而成,通体有大小不一的孔洞,颇有洞石的自然天趣,玉色青幽,成为当时文人学士追求悠闲雅趣生活的一种象征。
青玉三鹅笔架,清,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玉笔架极为普遍,有青玉、白玉等。以山峰形居多,峰为柱状,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更追求观赏性,其雕工精湛。
清代玉笔架的雕工较明代更为繁缛,特别是工艺味道浓郁,除一些传统的山形笔架之外,其观赏性远远超过实用性。
清 白玉雕怪石
除上述介绍的品种外,还有紫砂、珊瑚、象牙、珐琅、石、漆等材质的笔架,由于传世品相对较少,故不一一介绍。笔架的典型特征是小巧,一般来讲大不过盈尺,不但实用,而且供赏玩,故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以可供于案上,又可玩于掌中,可远观,亦可近取之物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