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大农场·JT!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2021-09-27 14:21:07发布   浏览 13051    评论数 0

    耀州窑概说

    耀州窑窑址在陕西铜川黄堡镇,宋属耀州铜官县,创烧于唐代,止于明代弘治到嘉靖年间。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到了北宋中期,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汉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

    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既规整又清晰。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盏、钵、梅瓶、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瓷器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成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

    耀州窑的历史地位

    耀州窑的历史地位

    中国陶瓷协会副秘书长、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说,“生产大观碗的耀州窑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该窑创烧于唐代,在北宋达到鼎盛,此后窑场虽有移动,但烧瓷从未间断过,制瓷历史长达1300余年,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极为罕见”。

    耀州窑的外销

    耀州窑的外销陶瓷,渡重洋、跨大海,越过千山万水,销售到亚非的国际市场,不仅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外人民的友好经济往来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的财政经济增加了收人,而且在耀洲窑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耀州窑瓷器的外销,扩大了耀州窑产品的销售范围。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社会需求量的增加,耀州窑自身的发展受到促进,与此同时,耀州窑的工艺技术对周围的一些窑场影响较大。

    耀州窑的器物特点

    多种多样的器物

    美如碧玉般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广泛,器物种类非常齐全多样。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盏、钵、梅瓶、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凡是宋代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器物种类,在该窑的产品中应有尽有。一个窑场可以生产出如此众多的器物种类,在宋代的其他瓷窑中实属罕见。宋代耀瓷不仅器物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

    多姿多彩的釉色

    北宋早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胎有两种,一为铁黑色的黑胎,一为淡灰色的白胎。北宋中期耀州窑生产的陶瓷已不见有黑胎,均为颗粒细小均匀的浅灰白胎。胎质致密,没有早期疏松和气孔的现象。其青瓷釉色的色调相当稳定,不见早期的多级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榄青,釉面温润。金元耀州窑瓷器胎釉粗厚,胎面不上白衣。由于烧造中采用了叠烧的工艺,一部分碗、盘内心被刮掉一圈釉,露出涩胎。

    多形多态的造型

    宋代耀瓷不仅器物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以碗、盏、盘、碟之类最为普通常见的圆器为例,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菱口、六曲口、直口、敛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翻沿、包沿、折沿等。再以碗、盏中最多见的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观察,仅其腹部的变化又可分为圆弧腹、浅圆弧腹、瘦圆弧腹、微斜圆弧腹数种。

    耀州窑的装饰手法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耀州窑的刻花浮雕装饰在当时独具一格,素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

    也正因此,耀州窑一度纳贡于朝廷,由此,形成了“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宋史·地理志》中就记录了“耀州贡瓷器”

    从剔花

    到刻花

    从划花到剔花,再由剔花到刻花,最后发展到印花,其中反映出的是装饰审美风格从线性手法

    的平面性装饰为主向以三维的立体装饰发展,最后形成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耀州瓷独具魅力的刻花装饰风格的转换。

    犀利古雅的风格

    耀州窑给人以犀利而古雅的印象,精美的浮雕装饰,令人有意味无穷赏心悦目之感。

    耀州窑有 “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以犀利洒脱的刻花式样闻名遐迩。

    多种纹样的运用

    耀州窑的装饰纹样众多,植物类以折枝牡丹、缠枝牡丹、交枝菊、缠枝菊花、莲花、水波花草

    、水藻、缠枝忍冬、花叶纹为主。动物纹中有双鸭莲花、水波三鱼、龙、凤纹等,模拟自然,处于写生与图案之间。

    耀州窑的发展历程

    唐代:创烧

    耀州窑为中国宋代北方重要产瓷区,以陕西省铜川黄堡镇窑为中心。因铜川旧称铜官,宋时属耀州,故名。它的烧瓷时间始于唐,下迄明代。宋《清异录》、《老学庵笔记》、《清波杂志》、《元丰九域志》,元《辍耕录》,明《耀州志》,清《耀州续志》、《大清一统志》与《乾隆府厅州县图志》都对耀州窑有所记载。耀州窑是民间窑,但它曾于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 (1102~1106) 约 30 年间烧制宫廷贡瓷。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记“耀州华原郡上贡瓷器五十事”,《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也有耀州贡瓷的记载。

    唐代黄堡窑场始烧黑、白、茶叶末釉瓷和唐三彩及琉璃建材,通过学习唐代最上乘的越窑青瓷先进工艺,创造了使用北方馒头窑在还原焰中烧造优质青瓷的工艺,在北方独树一帜。

    五代:始烧天青釉

    进入五代,青瓷的制作工艺不仅全面成熟,而且在学习和仿效晚唐越窑上林湖秘色瓷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青瓷以“绿”为基调,以“薄冰”“嫩荷”“千峰翠色”为最高水准的青釉单一品种。

    宋代:鼎盛发展

    北宋年间

    宋代是耀州窑青瓷烧造的鼎盛期。此时窑场规模空前扩大,青瓷烧造步入高潮,产品数量、类别、品种大量增加,高档的精品青瓷大量出现,获得“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

    金代:烧制月白釉

    金代月白釉瓷不仅釉层厚,素面无纹饰,而且呈半失透状,洁净,温润,玉质感很强,造型与同时期的金代青瓷相似,但更加浑圆敦厚,更具新疆和田青白玉器的优雅效果。

    元以后:逐渐没落

    与前代相比,元代耀州窑的青瓷产品质量有所下降,胎体普遍厚重,胎质较粗,器物施釉欠匀净,釉层较薄,碗、盘等器外壁多施半截釉,器物装饰工艺较粗,题材也十分简单。

    耀州窑与越窑

    越窑:耀州窑的“母亲窑”

    对于越窑与耀州窑的关系,耀州窑首次发掘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禚振西老师始终认为,越窑是耀州窑的“母亲窑”。据禚振西老师介绍,在宋代的耀州窑神庙中,一直以来,始终敬奉着一位对耀州窑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柏林,史料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个人,禚振西老师推测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从越窑请来的技师。

    耀州窑:从多种釉瓷到青瓷

    耀州窑以前烧造多种釉瓷,到唐中期开始烧造青瓷,这在当时“南青北白”制瓷格局下是非常特别的现象。禚老师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耀州窑地区的瓷土含铁量高,不适宜烧造高档白瓷,窑工必须寻求新的途径;二是唐代越窑很繁荣,影响力大,耀州窑便开始学习越窑烧造青瓷,并一举成功。

    烧制方式:馒头窑与龙窑

    在烧制方式上,越窑和耀州窑存在着诸多差异。由于北方无法像南方那样依山坡筑龙窑,所以,耀州窑主要运用的是马蹄形的馒头窑,因缺乏木柴,燃料也以煤为主,在陶瓷史上,耀州窑是第一个用煤进行瓷器烧制的窑场。在窑具的运用上,在应用越窑匣钵装烧方法的同时,加入三角形支垫,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完美性和质量。

    装饰风格:各领风骚

    在瓷器的装饰风格上,耀州窑与越窑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越窑瓷器的纹饰以手工刻划为主,线条随意,图案简洁;耀州窑瓷器的纹饰则多用模印和剔刻,模印图案规正繁复,这样的独特工艺,可以使剔刻图案立体感极大地增强。到了五代时期,耀州窑还发明了天青釉。正是南北技术的不断融合,才使耀州窑成为北方青瓷的名窑。

    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北宋年间

    北宋年间

    耀州窑在宋时北方的青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于神宗元丰(1078-1085)至徽宗崇宁(1102-1106)的三十来年间,曾为朝廷烧制贡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洒脱活泼的风格对当时各地窑场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广泛推广,由此形成了一个自北而南的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耀州窑系以黄堡镇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广东西村窑、广西永福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多个窑场。各窑制品均与铜川窑相似,仅由于所用原料有差别,胎质与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

    金代

    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


    文章来源:搜狐网
    分享:
    我要说两句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