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大农场·JT!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让杂交稻造福世界   ——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19-04-15 11:32:09发布   浏览 412    评论数 0

    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已经年届88岁的老人,听他讲他与水稻的故事。

      让农民田也能创高产

      民以食为天。水稻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袁隆平从1962年开始从事水稻研究年,到现在有半个多世纪了。“在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我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

      杂交水稻研究是从1964年开始的,通过九年的努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获得成功……

      而到了2018年,在河北永年示范田里的超级稻,平均亩产达1203公斤。

      示范田里获得了超高产,但是怎样才使农民的水稻田也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客观上讲,示范田条件比较好,肥料、农药、栽培技术等都是好的。示范是树标杆,就像奥运会冠军一样,大家培养冠军的时候,会给很多好的条件,一般运动员达不到这样的标准。不能说奥运会得了一个冠军,就要求一般运动员都要得冠军,那是不可能的。”袁隆平说:“但是,树的榜样在那里、一个样本在那里,相关的技术储备就在那里,农民可以慢慢逐步接近,通过今后的努力,改善各方面的条件,也使农民的水稻田达到更高的产量,上一个新的台阶。”

      协调高产和优质的关系

      杂交稻的产量不断地创造新纪录,但在水稻育种上,怎么协调高产和优质的关系?对此,袁隆平也在思考。

      他认为:在上个世纪主要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而进入新世纪,人民的生活需求变了,水稻育种上的战略上也要随之改变,既要高产又优质。

      “有人认为高产和优质是对立的,认为高产不能优质、优质不能高产,这是片面的。优质和高产没有对立的矛盾,只是同时兼顾的话,难度大。”但他也明确表示:“我们也有一条原则,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追求优质。产量还是第一位的,中国的现实情况就是人口多。如果光是追求优质,但产量上不去,大家就都没有饱饭吃了。”

      袁隆平也提到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一些不施加化肥的有机米,品质好、价格高,但产量很低,如果一味追求有机米,口粮的绝对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了。种粮要做到既高产又优质,但归根到底高产还是放在第一位。

      要解决两者兼顾的问题,袁隆平认为,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没有科技进步,农业提质增效就是空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适度控制化肥的使用,引导农民实现高产量的优质。

      向盐碱地要粮食

      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向来受到世界的关注。早在1994年美国人布朗就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纪之问,他认为,21世纪中国可能要大量进口粮食,将造成全球粮食恐慌。

      但是,中国用实践证明布朗的判断是错误的,他对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作物生产力中的巨大潜力估计不足,农业科技进步是支持粮食增产的第一生产力。

      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目前我们18亿亩耕地的底线也面临较大的压力。袁隆平认为,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的亩产量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另一个可以发力的方向是增大可播种面积,比如,开发适合在盐碱地等恶劣条件下能够生长的农作物。

      “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以前这些都不能种庄稼,但我们目前正在研究耐盐碱水稻,目的就是培育出能在盐碱浓度比较高的地区种植的品种。在盐碱地上,即使亩产只有300公斤,起码也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让杂交稻覆盖全球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对此,袁隆平说: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对于科技人员来说,最明显的体会是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约只有400元科研经费,80年代大约2万元,后来两系杂交稻被列为国家“863”计划,一年科研经费变成了1000万元。

      国家富起来了,我们的科研条件和设施也越来越先进了。育种与其他领域的科研还不同,育种的周期很长,不能拔苗助长。其他领域的研究白天干不完,可以晚上来,但育种不行,只能等着植物按照自有的生长周期去长。

      后来开始建温室和人工气候室,可以调节温度、湿度,缩短了育种周期,还有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通过南繁加代,正常需要八年才能完成的试验,在三亚三年就可以完成。

      “我有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里的超级杂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尽管已经年届九旬,袁隆平的心还在试验田里:“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作贡献,也为促进世界和平作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
    我要说两句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